文化和旅游部部署全国“村晚”示范展示活动******
本报讯(记者王彬)近日,《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关于做好2023年全国“村晚”示范展示活动有关事项的通知》(简称《通知》)印发,确定了2023年全国“村晚”示范展示点名单,并就做好2023年全国“村晚”示范展示活动进行了部署。
《通知》强调,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依托“村晚”编排创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,以生动鲜活的方式,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。
《通知》要求,相关活动实施要根据疫情形势动态调整,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,推动“村晚”活动线上线下有序开展;要创新“村晚”形式,彰显区域特色,积极参与小年接力展播等全国活动,做好直录播工作,参与短视频平台“我的村晚我的年”话题,扩大活动覆盖面,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。
《通知》公布了2023年全国“村晚”示范展示点名单,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、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大杜庄、河北省香河县钱旺镇焦庄村等74地入选。《通知》明确,全国乡村村晚联盟成员单位要积极参加1月15日在浙江省丽水市举办的2023全国乡村村晚联盟大会暨“百县万村”网络联动活动。各地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,做好信息报送工作,总结2023年“村晚”活动的新趋势、新特点。
成都“全链条”补助重点研发项目******
1月5日,《成都市重点研发项目资助管理办法》(以下简称《管理办法》)新闻通气会在成都市科技局召开。成都市科技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陈旭表示,成都市将按照“基础研究—技术创新—成果转化—产业化”等全链条研发活动的思路,对重点研发项目采取前资助或后补助的支持方式,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经费支持。
陈旭说,按照《管理办法》成都市将打破当前研发项目分散在各类管理制度中的情况,通过“增设类别、调整定位、优化整合、保留提升、并入完善”5种方式,形成8类研发项目的基本架构——基础研究项目、技术创新研发项目、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、成果转化示范项目、科技人才支撑项目、科技创新合作项目、校企协同创新项目、国家级科技项目配套资助等。
《管理办法》明确,重点研发项目支持的重点领域为基础科学、技术科学、生命与医学、交叉融合领域;先进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、都市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以及未来产业领域;碳中和、生态保护、应急安全、智慧蓉城、医疗健康、文化和科技融合等社会发展领域,以及其他需重点支持的科技创新领域。
陈旭表示,《管理办法》中特别增设了基础研究项目和校企协同创新项目。其中,基础研究项目分为自主选题项目和需求引导项目,面向基础学科领域存在的基础性问题和科学前沿重大问题开展研究,支持经费分别为最高10万元和最高20万元。并且,“基础研究项目”是成都市首次在基础研究领域设立的研发项目。“这是结合实际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创新需求做出的调整。从全国范围看,基础研究项目多以在国家级以及省级层面设立为主,此次我市设置基础研究项目,这是成都落实《基础研究十年规划》的具体举措。”他说。
同时,《管理办法》中的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,则面向成都市建圈强链特色优势产业,支持链主企业、行业龙头企业等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单位,组建企业牵头、高校院所支撑、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,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支持经费为最高1000万元;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则支持具备稳链补链延链功能、催生新产业的科技成果在蓉转化应用,打造具有产业或区域带动意义的应用场景,支持经费为最高1000万元。(芶文涵 陈 科)